当前位置: 首页 > 郑可菜 > 本市信息 > 守正出新,以课促思——记温州市郑可菜名师工作室10次活动

守正出新,以课促思——记温州市郑可菜名师工作室10次活动

浏览量:2197|发表日期:2022-08-07|来自:

  伴着炎炎暑期而来的是8月的部级精品课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研讨峰会暨温州市郑可菜名师工作室第9次活动。随着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材的有序推进,如何聚焦课堂教学,打通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是老师们最迫切解决的问题的关键点,而这次两天的4场同课异构、4场研讨课、4次评课和6场报告,将理念和实操融合为一,以示范引领老师们拓展思域,升华理解,仰取俯拾,捆载而归。

 胡学英老师带来的第一课《荷花淀》,聚集于孙犁“柔性”和革命作品的“刚性”,为我们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她带着教学的真诚出发,于文字中领悟“荷花淀”环境中的宁静优美、安居乐业、水乡风情,领悟语言的诗情画意、清新朴素。

 胡老师的教学分为三个任务活动。任务活动一:试从评委视角提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主要理由。这个活动不但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无形中也挖掘出了许多小说的知识点,带领学生迅速进入课堂。任务活动二:《荷花淀》这一篇小说中的“革命”文学表现符合你的认知吗?请比较《冬和狮》,分享你评判的关键词。通过细节吃透了文本,通过比较阅读总结归纳了小说的三要素。《荷花淀》中的环境不同于典型的革命文学的断壁残垣,而是宁静优美的江南水乡。孙犁的“战争”伏击歼灭场面充满了戏剧性、欢笑声、生活气。尤其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以传统战争的战士,而是围绕一群“女人”从持家守家的女子到“保家卫国”的女性战士,看到了心灵的闪光、精神的觉醒、民族的正气。胡老师还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推敲背后的女人“群像”,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战士。任务活动三:对于这种说法,你如何理解?这个活动非常具有思辨性,通过孙犁本人的一个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好的感知了创作意图,体会到特定环境下的苦难与新生。

                                                      ——郑铭铭老师评

【语言实践活动是课堂的真面目】

  德国诗人曾说:“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堂教学核心内容,好比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基本功。本次精品课上展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语言实践活动,比如胡学英老师的《走进荷花淀,读懂“这一篇”》,其中有三处语言活动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处是老师准确恰当的反馈和提炼。在情境任务环节,学生以评委视角表述《荷花淀》入选“20世纪中文100强”的理由,虽然内容丰富但略显杂乱。胡老师提纲挈领,将之归纳为“温情的笔墨”和“女性的视角”,这样既归纳了知识点,也升级了表达的质感。第二处是两位女生的生动朗读。在她们声情并茂地朗读下,荷花淀的清新纯净,诗意美好呈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处是揣摩不同语气推敲人物心理。啊?原来是他们。啊!原来是他们。从不同的语气中,感受人物那时那刻的心境,品读孙犁战争小说的独特风味。

                        ——张小叶老师评

  《荷花淀》的同课异构中,胡学英老师设计三个情境,学生在三个身份——文艺评委、教材编者与推文编辑之间转换,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指向“这一篇”文本特性的学习。在同质化的革命叙事之外,孙犁的“另辟蹊径”获得了别样的诗意美与真情美。教师指导学生“读” ,读出细小处的味道与深意,进入文本深处,是课堂亮点。

  张悦老师《美的历程:时代风云里的奋斗与成长——革命传统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理解与鉴赏》:大框架,以“女性形象”进行革命传统作品多文本串联,形成纵深脉络。女性形象的塑造,切合时代精神。小抓手,关注语言本身,从对话语言想象个体性格,给人物取名这一环节颇为巧妙,指向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姓名虚化,从个体细节到塑造群像,由点到面,呈现女性的精神品质与成长。整堂课,有深度,有落实,生成灵动而精彩。

                                                      ——柯龙老师评

《为了忘却的记念》,作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很红很专的一篇文章,单篇教学,也可以很宏大,又不失亲切、生动。郑可菜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想起一句歌词,“动起来,跟着我的节拍…”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渐入佳境,处于主动忙,围绕着文本饶有兴致地忙的优质状态。

 这样优质的课堂节奏,源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一种接近真实的情境——策展。情境任务一以贯之——主题展览。教师通过设计、搭建,引领学生走进文字,认识人(烈士),感受情(鲁迅),悟得理(革命),也完成了散文教学“人情理”三位一体的任务。

 这堂课的亮点之二,便是拉近距离后的亲切感。学习革命类文章,最大的问题便是年代和主题造成的疏离感,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也便无所谓共情。整堂课教师的语言亲切平实,比如“迅哥”这般的称呼,比如一张情感真实手势夸张的鲁迅的P图照片,都能拉近师生间,生和文间的距离。

该堂课第三个亮点便是思辨性,不管是文本之间的对比的思辨性,还是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文笔到底是犀利还是曲深的思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辨思维得到训练。

   ——周亦丹老师评

 1933年,鲁迅先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杂文来回忆白莽、柔石等的交往,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和品格,控诉了反对派的罪行,其中还饱含着对革命必定胜利的情感。同篇文本,不同老师可设计出各具特色的课堂。吴振宇老师围绕“记念”这一关键词设计学习任务——何为“记念”、“记念”什么、于细节中感受作者的“记念”之悲愤。吴老师的上课状态给我一种慢条斯理、坦然自信之感,一步步引领学生进行重要词语的辨析、烈士性格特点分析、古今类比分析、隐含情感的分析等。整堂课流畅自然、扎实简单。

  而郑可菜老师的课则给我一种灵动随性、真实深刻之感,为我平时常常苦思的有效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种思路。这堂课通过主题展览的形式,串联起四个课堂活动,有趣大胆、精细深刻的探究,不仅调动着学生对文本的探索的热情,也吸引着我不断惊叹一堂课原来还有这种形式、还有如此洒脱的语言表达。由人到情,再由情到理,于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生自觉地同老师向文本、向作者的深处追溯。

  一堂好课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实践活动,但我想真实”“有趣”“深度这几个关键词则是一堂好课不能缺少的。

——周哨哨老师评

【注重学习方式,提升思维能力】

郑可菜老师的课,可以用一“深”字一言以蔽之。首先,这堂《为了忘却的急念》有三深,深在深入文本,深入作者,深入实践。郑老师用“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与左联五烈士主题展览”一以贯之,设置了有效地真实情境。

所有的活动基于文本,包括展柜实物的选择,左联五烈士的人物简介以及“金句”细览,标点符号分析等是深入文本。借助多幅鲁迅图片,让学生找金句并且排序图片,教会了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了解鲁迅用笔曲折的表达方式和背后深层次原因,在深入作者的过程中深化了学生的获得。当然,郑老师对真实情境的设置,是最为令我叹服的。在门票主题词的书写中,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让学生不仅理解了本单元主题“革命之光”,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胡舟丹老师评

 郑可菜老师的课堂设计,在真实情境之中,紧扣学生生活,综合实践性强。在这个情境的任务下只有情景还不够,要强调实践,强调参与,强调相互合作,强调交流和分享。而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就是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分享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解决真实问题的语文素养。所以这一节课中确实让我受益良多。 

 郑老师关注了常人所忽视的地方。《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非常经典的老文章,过去都教过,“107——8这样一个破折号,大多青年教师会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可是郑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就是抓住了类似这样的一些细节的问题,和我们一起探讨,让我们看到了她教学功力之深。

 教学创新是我们教师教学生命力之所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任务,这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甚至生成方方式的变化。

——张洁老师评


徐德琳老师的《与妻书》,深入挖掘了本文的情感内核,于细节处品味文字背后的那个人,那份情。徐老师的教学分为两个任务活动。她从“呈现书信的原件”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巾短情长。 学习任务一:《与妻书》的表达中有很多矛盾之处,任选一处有感情地朗读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这个活动有着包蕴性与激发性,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作者内心爱妻和爱国的矛盾。《与妻书》的文字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是用生命写就的。文章的情感有多动人,革命传统教育就有多深刻。

学习任务二:在建国百年之际,博物馆举办“红色家书展”,除了《与妻书》外,你想推荐谁的书信,并说明你的理由。呈现的文本有:林觉民《禀父书》、方声洞《禀父书》、史砚芬《给弟弟妹妹书》、骆何民《与妻书》、赵一曼《示儿书》。这个活动体现了进阶性,课内到课外,一个人到一群人。最后是课下作业:请从妻子、父亲、孩子、后世学子中任选一个角色,给已经牺牲的林觉民写一封信。学生们都能充分带入角色进行书写,可见本堂课的无论是从文学性还是情感教育都是一种成功。

——范心弦老师评

我们在面对革命文学的时候,只看见了其历史性,却忽视了它是特定时代环境下的文学创作。余党绪老师在《“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中的革命传统教学》讲座中指出,虽然革命文化是具有革命得到特殊性,但是“革命文化深植于人性的土壤,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引导我们思考和探究革命文学背后的人性、民族文化,革命领袖和普通人息息相关,革命文学和民族文化也联系密切。

——倪彬颖老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