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胡丽华 > 本市信息 > 助力乐清市空中课堂(十二)——记胡丽华名师工作室第十五次活动

助力乐清市空中课堂(十二)——记胡丽华名师工作室第十五次活动

浏览量:1318|发表日期:2020-07-31|来自:胡丽华名师工作室公众号

满城虽烟雨

 蓑任此生

请输入标题

  浅品“无晴无雨”的人生态度—苏轼《定风波

“一川芳景,一襟幽绪”,我们因疫情被困于方寸间,心中满是惆怅。但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乐观与积极的心态。今天让我们跟随乐清市城东一中的郑玮蕴老师,走近内心“无风无雨也无晴”的苏轼,学习他的旷达与超然。

  

               激趣导入,知人论世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苏东坡的文字会给身处困境的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引领。”

郑老师开篇絮语,自然地引东坡出场。随后她将东坡的传奇人生徐徐道来。

接着,郑老师借用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称呼——“大自然中伟大的顽童”巧妙过渡,为下面讲解诗词做铺垫。

                        二 分析词牌,解读序言

“定风波并不是这首词的题目,而是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的曲牌。‘问儒生,谁人敢去定风波’,因此有平定战乱之意。”郑老师引经据典,缓缓道出了一个词牌名的历史韵味。

接着,郑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小序,把握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即梳理作词缘由。之后在“雨具先去”和“余独不觉”的矛盾中,抛出了一个猜测“你们也许会说让苏轼‘余独不觉’的是一场小雨吧”,顺势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正文。


                        三 巧妙设疑,知意明义

    郑老师用一句“这场雨真的不大吗”引导学生关注“穿林打叶”,解读雨的急和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风云突变。其次,郑老师再次提问“他在雨里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关注“吟啸徐行”,让学生感受苏轼面对暴风雨却视而不见的淡然。紧接着,郑老师问学生“当时他是什么打扮呢”,引导学生关注“竹杖芒鞋”,解读苏轼“无所累无所欲”的状态……

郑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发问,每一个问题看似平凡,却举足轻重。郑老师还引用苏轼的自白——“无官一身轻”,借用苏轼的其他词作——“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等,帮助学生窥探苏轼创作《定风波》的心境。

                        四 换位思考,品味归处

“走过萧瑟后,苏轼要归去,他去哪里呢?

“现实中,回小屋。”

“那人生呢?”

郑老师抓住“归”字,不停追问,让学生深入探求苏轼的内心。之后援引苏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白,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词句,接着又出示了张志和《渔歌子》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资料,给学生创设了化身词人的情境,营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五 对比发现,再悟豁达

“苏轼会归于哪里呢?最好的避风港是自己的心灵,这种宁静与通达是中国文人最可退守的精神家园。”风波再起时,教师引领学生去掉“谁怕”“微冷”“归去”这三个词,学生发现这首词就是人生的不同的风雨阶段。

在对比中,教师带着学生感受到了苏轼在遇雨徐行时的泰然处之,也感受到了斜照相迎时的欣然遇之,更感受到了渴望归去时的超然视之。

接着,郑老师出示余秋雨的话“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并补充了苏轼离开黄州后的境遇,帮助学生较完整地认识苏轼,再次感悟他的豁达。

                              六 作业布置

1.学习作者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试着完成一篇随笔。

2.阅读有关写苏轼的作品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这节课,郑老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揣摩词人心境。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与词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心中留存一个“苏轼”,留存一份豁达。


                                                (通讯员:周奕奕 许梦梦)